新書《平易近人》出版,解析總書記的治國理政思維
  將“高大上”施政理念轉化為“接地氣”的語言
  語言的力量,不遜於千軍萬馬。在當今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打老虎,拍蒼蠅”、“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等理念,婦孺皆知。“敢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習近平總書記的“習式語言”已經成為全民能誦的經典語錄。
  “習式語言”究竟有哪些特色?習近平語言有哪些風格?習近平的語言具有哪四種力量?習近平的語言力量從哪裡來?
  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新書《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中,就通過70個理念關鍵詞,解析總書記講話如何做到親切平實又啟發思考的“奧秘”。
  昨日在北京舉行的座談會上,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張東剛說,習近平總書記通過他的特有的風格,將“高大上”施政理念轉化為“接地氣”的語言。
  《平易近人》主編陳錫喜教授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時說:“習近平總書記用老百姓懂的語言,來表達他的治國理政思維,沒有‘不著邊際’或‘懸在空中’,極大地鼓舞了幹部群眾。”
  語言這東西,有種神奇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他的系列重要講話中,常用打比方、講故事的方式闡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話、大實話等俗文俚語來釋疑解惑,用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元素來提綱挈領、縱橫捭闔。總之,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平實中蘊含著大智慧,更有一種透徹、直指人心的力量。
  ——選自《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出版說明”
  3種風格 平實的語言中蘊含著大智慧
  “當習近平剛提出‘中國夢’時,人們把它翻譯成‘China Dream’;但現在人們把它翻譯成‘Chinese Dream’,說明我們開始突出中國夢是‘中國人’的夢,甚至註意到每一個具體的‘個人夢’的價值。”
  “中國夢”是《平易近人》全書的開篇詞條,在解讀中引用習近平的話說:“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
  “中國夢”是習近平在2012年11月29日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一個用語,現在已經成為網絡上的高頻詞彙之一。
  《平易近人》一書主編陳錫喜教授介紹說,《平易近人》以此時間節點,輯錄了自中共十八大以來至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富有特色的引文引言,共70個詞條,對其語源、語義、理論價值以及社會反響等,進行簡明扼要的闡釋。
  如今習近平總書記常用打比方、講故事的方式闡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話、大實話等俗文俚語來釋疑解惑,用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元素來提綱挈領、縱橫捭闔的語言風格,受到普通老百姓的“點贊”。諸如“打老虎,拍蒼蠅”、“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等句子更是傳誦不斷,婦孺皆知。
  陳錫喜說,在《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書中,這些生動深刻的“習大大語錄”,被分別收入“開篇”、“形象比喻篇”、“俗文俚語篇”、“詩文引用篇”4個部分。
  其中開篇1條,形象比喻25條,俗文俚語20條,詩文引用24條。
  書中這70條“關鍵詞”成為解讀習式語言風格的一把鑰匙。
  70詞條 把握總書記治國理政總體思路
  那麼為何選擇這70個詞條,標準是什麼?
  在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提問時,陳錫喜說,在編纂過程中,閱讀了自黨的十八大以來至2014年5月期間,習總書記所有的講話,在這些言論中選擇能夠直接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戰略和個人風格的語言,是老百姓一看就明白的。
  對於書中的體例四部的劃分以及書名的確定,編纂者介紹說是經過多次討論後逐漸形成完善和確定的。
  此後國家相關部委在審讀批覆後,又對該書詞條的選擇、體例的完善、編寫的規範等方面提出了意見。
  據悉該書出版不到兩個月,已經再版四次,實際銷售近20萬冊。
  陳錫喜說,獲得好評首先因為書名取得好。因為它巧妙地將總書記的名字嵌入在其中。其次,編排較得當。開篇是“中國夢”,本身是一個比喻,而主體部分的三篇,分別是形象比喻篇、俗文俚語篇和詩文引用篇,基本能涵蓋習近平語言風格的全貌;而每篇引文的排列,又按中宣部所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的框架,使讀者在讀完全書後,不僅能讀懂習近平每一引文的意思,而且能從中把握習近平治國理政的總體思路。
  4 種力量
  首先體現在習總書記“直面問題和困難的勇氣”上
  陳錫喜說,《平易近人》受追捧,根本的原因在於習近平治國理政的魄力和語言風格的魅力相結合產生的對讀者的吸引力。
  據瞭解,這本書最初副題是“習近平的語言風格”在經過幾次討論後改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
  對此,圖書的編纂團隊成員解釋說:“我們不是具體研究語言的,用力量更能表達這本書的意圖。”
  陳錫喜說:“習近平的講話,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話語來抓住廣大幹部群眾最關註的問題,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體現了理論的徹底性,從而具有震撼人心的語言力量。”
  體現4種力量:以人為本、執政為民
  陳錫喜說,這一力量首先體現在習近平直面問題和困難的勇氣上;其次,“這一力量還體現在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戰略思維’中。”此外,陳錫喜梳理習近平總書記的語錄後發現,這一力量還體現在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傳承上。
  “習近平對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和基本國情的闡述,使幹部群眾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更有了底氣。”陳錫喜說。對於“習式語言”所展現的力量,陳錫喜認為,還體現在習近平寬闊的世界視野上。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陳錫喜說,習近平大量使用“積土為石,積水為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等詩文,來表達他在面對國際風雲變幻中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定力”。
  記者統計發現,在詩文引用部分,其中很大部分是出現在有關外事的活動上。
  陳錫喜認為,在對外交流中,習近平自覺承擔起對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這個責任,通過這些古典詩文來表達他治國理政的理念。
  記者統計發現,在24條詩文引用詞條中,引用老子和莊子文句最多,達到4條。
  在2013年3月19日,習近平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提到的“治大國如烹小鮮”就語出老子《道德經》,這句話里根在1982年的國情咨文也曾引用。
  書中解讀說,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老子》是目前世界上除《聖經》外,翻譯最多流傳最廣的經典著作。許多外國領導人都喜歡老子的名句。
  “習近平善於運用讓世界聽得懂的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從而增強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陳錫喜說。專家解析
  語言的力量從哪裡來?
  習近平的語言,富有穿透力的力量從哪裡來?
  教育部國家語委咨詢委員、語用所研究員李行健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時說,高超使用語言的藝術,不是天生的,必需經過刻苦的學習和長期的積累才能獲得。“總書記的語言體現了他學習語言下過苦功。”
  李行健認為,習近平首先是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習近平上山下鄉當知青,有長期與農民生活的經歷,有參軍入伍,到地方當基層幹部等豐富經歷,能與群眾打成一片,熟悉群眾的語言,所以他能用大白話,群眾理解的話來表達他的治國理念等深刻思想。
  “其次是學習我們母語豐富多彩的表達方式。”李行健說,習總書記講話中,形象的比喻,拉家常式的互動交流,鏗鏘簡潔的句式,有聲有色的排比手法等,都體現了他熟練地掌握了祖國語言的各種不同表達方式,如用打老虎拍蒼蠅比喻反腐,用“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形容抓工作的狠勁等。
  “習總書記的語言與時俱進也表現突出,他不斷吸收大眾語言中的新鮮詞語。”李行健說,“他在新年賀詞中使用‘點贊’‘蠻拼的’表達對人民群眾和廣大幹部的感激之情就是很好的說明。”眾說全書
  “習式語言”再造官方話語體系
  昨日在北京舉行的《平易近人》的出版座談會上,與會人士均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風格,是對官方話語體系刷新和再造,他善於用講故事、舉事例、擺事實、拉家常的語言風格,充滿了語言魅力,許多語錄一經傳播就變成熱詞。
  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在文風上作出了表率和垂範。新年前夕,又發表了2015年新年賀詞,像老百姓嘮家常一樣,表達了對全國人民和世界的祝福。
  教育部國家語委咨詢委員、語用所研究員李行健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好文風是好黨風的體現。
  李行健以近來哈爾濱大火後,當地公安局發佈的585字通報為例說,這篇通報被大家認為是不良文風的新典型,全篇充滿空話、廢話。
  實際上,對於語言的作用,習總書記在任浙江省委書記時就有一段表述,他在教育不會說話的幹部時說:說話,既是一種思想觀點和力量水平的展現,也是一種領導藝術和技巧的反映,同時也是一個人立場、態度、方法和感情的表達。
  “他這是告訴我們,說話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它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李行建說,“文風問題也是黨風、政風的大問題,糾正文風也是掃除各種歪風邪氣的重要舉措,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藝術,可以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
  記者瞭解到,目前上海交通大學已經啟動英文版的翻譯工作,同時已經著手開始編輯《平易近人》第二輯,將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5月份之後的新觀點、新表述,如“點贊”“蠻拼的”等,繼續輯錄。
  70個關鍵詞你知道哪些?
  (摘錄)
  開篇
  中國夢——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共同期盼
  形象比喻篇
  敢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改革要勇於衝破觀念障礙和利益藩籬
  蹄疾而步穩——全面深化改革的辯證思維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健全權力制約與監督體系
  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擰緊“總開關”——理想信念的核心問題
  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形成培育、弘揚核心價值觀的氛圍
  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裡——保障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
  做“蛋糕”與分“蛋糕”——兼顧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
  死水一潭與暗流洶涌——切實保障社會發展的活力與有序
  遏制城市“攤大餅”式發展——城市建設要科學規劃
  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生態與經濟的相互支撐與轉化
  “壓艙石”與“助推器”——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防止出現“意大利面碗”現象——亞太地區要構建更緊密伙伴關係
  “鈣”與“軟骨病”——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的危害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抓作風建設要有狠勁和韌勁
  打“老虎”,拍“蒼蠅”——堅決查處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要求
  “接地氣”與“充充電”——領導幹部要深入基層,向群眾學習
  俗文俚語篇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鍥而不捨地繼續推進改革
  開弓沒有回頭箭——堅定不移地實現改革目標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大力促進農民增加收入
  舌尖上的安全——全力以赴保障食品安全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提高基層服務和管理能力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加強與拉美國家的合作與互信
  打鐵還需自身硬——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
  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決不能讓群眾為難
  作秀——對待群眾決不能虛情假意
  人心就是力量——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保持反腐敗的高壓態勢
  詩文引用篇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對中國經驗的自信和自覺(《出師表 後漢書》)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民族創新精神的寫照(《大學》)
  治大國如烹小鮮——瞭解國情,科學施政(《道德經》)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兩岸同胞攜手共圓中國夢(《易經》)
  積土為山,積水為海——中非攜手共圓“夢”(《荀子》)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讓友誼之海載起中墨合作之舟(《莊子逍遙游》)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夯實中國與東盟友誼的社會土壤(《道德經》)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讓各種文明在相互影響中融合共進(林則徐 原出《莊子》《尚書》)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亞太伙伴有共同的發展空間(唐詩《送樸山人歸新羅》)
  物必先腐,而後蟲生——清除腐敗滋生的土壤(《荀子》)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管子》)  (原標題:平易近人 70個詞感受習近平的語言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w98zwws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