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一艘貨船在夜明珠碼頭裝運大米的過程中,不少大米散落在了地上,20餘只麻雀在此搶食大米後相繼死亡。技術人員經過連夜抽檢化驗,4批大米均無任何質量問題。而對於麻雀的死亡,技術人員分析說,它們可能是搶食大米過多導致撐死,也可能是在其它地區食入不健康物品後,恰好在此搶食大米時出現死亡。(7月2日《楚天都市報》)
  對於麻雀的死亡,技術人員分析認為它們可能是搶食大米過多“撐死”,也可能是在其它地區食入不健康物品後,恰好在此搶食大米時出現死亡。這種猜測雖然有些冒失,但無疑存在可能性,雖然是極小概率事件。
  一者,從東北大米的特性看,其本身吸水能力就強,在麻雀胃里膨脹撐破嗉囊不是沒有可能;二者,麻雀具有天然的家園意識,即便覓食,也不會離開故土很遠,一群處於鬧市的麻雀,覓食是艱難的,面對很少能吃到的大米,爭食到暴食自在情理之中,尤其饑餓狀態下;三者,從大米的儲存方面看,這批大米無疑屬於陳米。陳米往往因為儲藏技術原因,可能會產生一些有危害的毒素和微生物,不少地方為了儲存久一點還會添加某些對人無害卻能防蟲的物理或化學藥劑,無論是毒素、微生物,還是藥劑,儀器不見得都能敏感地檢測出來,一旦檢測不出,就是“完全符合標準”,但這個“標準”是人食用的標準,不是麻雀的“標準”,誤食不合“麻雀標準”的有毒食品,就很可能要了自己的命。
  筆者這麼說絕不是為誰開脫,而是說一切認知要理性客觀,基於科學。“撐死”結論之所以被公眾吐槽,一方面是出於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擔憂,當國人對“吃什麼”已到患上“神經衰弱症”的時候,一有風吹草動,下意識地與質量問題聯繫起來,很正常;另一方面,“撐死”麻雀這樣的結論,也與人們長期的生活經驗完全相背離。我們見過被嚇死、毒死的麻雀,可誰見過稻田裡有被“撐死”的麻雀呢?關鍵是,作為從事科學的技術人員,丟棄本該秉持的謹慎、嚴謹的科學態度,如此武斷猜測,怎麼讓人相信“大米無問題”這個結論的真實性?何況,要查明麻雀死因,只需做一個簡單的病理學解剖。是不是撐死的,還是有害微生物導致死亡的,在發病機理上,是與有毒食源引起的死亡完全不一樣的。如此淺顯的道理,為何不懂呢?
  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麻雀集體死亡,不管事出何因,必與大米有關。是不是公眾想說未說的“可能大米有毒”,還是筆者所說的上述原因,抑或還可能存在的第三第四種死因?猜測再多總歸是猜測,麻雀死亡的真實原因卻只有一個,毒死還是“撐死”,這隻能靠科學作斷,呈現真相。一切臆想的結論令人發噱,但如果用經驗替代科學妄下斷語,同樣令人鄙夷。
  文/晴川  (原標題:麻雀是否“撐死”請讓科學作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w98zwws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